广角镜/慧说

掌阅做电纸书,到底是谁在害怕 ?

2015年11月12日 19:06   0   1999
来源:来源不详

蛙盟云按:智慧全媒体技术提供商-关注产品信息和企业信息透明化的平台,北京金启程科技的产品线:数字报、数字报软件、电子报软件、移动数字报APP、全媒体集群门户、portal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CMS系统、政府门户、教育门户等。
    xpaper数字报云:注册会员即可获得1000元代金券。我现在就要注册数字报云平台,【点击注册】

8月6日,掌阅正式对外推出了iReader电纸书,掌阅方面表示,这是一款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经过近两年反复思考和磨合,设计出来的更适合阅读的硬件产品。相较于市场上现有的产...

作者:俊世太保   个人微信公众账号:【太保乱谈】

8月6日,掌阅正式对外推出了iReader电纸书,掌阅方面表示,这是一款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经过近两年反复思考和磨合,设计出来的更适合阅读的硬件产品。相较于市场上现有的产品,iReader正在重新定义适合中国用户的电纸书。

无可厚非的进军逻辑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人总是不太爱读书的。相对全球市场,中国所占的市场销量和其市场地位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一份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 市场,中国区电纸书销量在全球市场销量中占比只有3.7%。

不过,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也意味着中国电纸书阅读市场的增长潜力极其惊人。根据亚马逊一季度发布的读书数据显示,中国人的阅读量比2014年有所增加,尤其是电子书的阅读量上升了11%。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Kindle用户的阅读量大于全民阅读量。从数据上看,Kindle使用者每年阅读12本以上的人达到72%,超过24本的达到50%。

由于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尤其是电纸书阅读器良好的阅读体验,某种程度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行阅读。电纸书阅读器在国内并非少见,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此前汉王等多家国内厂商都在电纸书市场打拼,但都收效甚微。巨大的电纸书阅读器市场,除了亚马逊的Kindle之外,几乎没有一款像样的产品,这对一直深耕内容的掌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机会。

当然,掌阅进军电纸书阅读器市场并非完全是由于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根据掌阅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每个掌阅活跃用户半年读6本书。截止2015年中,掌阅月活跃用户达到7000万人。此外,掌阅书城还有42万册图书、杂志、漫画等类别的优质数字版权,并拥有大量精排版书籍,制作细致的掌阅公版书籍。

从掌阅的角度看,其并非缺少内容以及用户,但用户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确实又使得掌阅需要一个更好的载体确保用户体验。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足够便捷,但对长时间阅读的眼睛保护问题却并没有下足功夫。而市场已经存在的大量的电子墨水阅读器却面临诸如翻页会黑屏,操作响应很慢,屏幕太小,注册流程复杂、下载图书不方便等诸多问题。

对掌阅来说,iReader产品的推出更多其实还是为了从用户角度出发而已。正如掌阅CEO成湘均说过的那句话,“其大部分时间我只做两件事,自己看书和更好的让别人看书。为此,掌阅为喜欢深度阅读的用户开发了iReader电纸书,但推出此产品的本意并非为了卖硬件,而是在于让更多的人对阅读产生兴趣,可以更好地看书。”

到底谁会真正害怕?

iReader电纸书能否重新定义电子书市场,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当我在 网络浏览相关信息时,却发现了大量的水军舆论攻击。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在掌阅官方微博下面来句“不如买kindle”的水军评论。判断这是不是水军已经没有必要,因为过于明显,但究竟是何人所操作,则是比较吸引人的。掌阅的入场,看上去很大程度引起了竞争对手的警觉,那么到底哪些对手会感到压力呢?

1)不接地气的Kindle

iReader一经推出,就被很多人拿来当成了中国版Kindle。对于外界的评价,成湘均则回应到,“我特别不能接受,网上的一个观点,什么中国版的Kindle来了,什么对标Kindle。我们做的这款产品,无论从外观、硬件配置、屏幕大小、还是从软件系统、体验和操作方式等没有一个是相似的,所以iReader不仅是不像Kindle,恰恰相反,如果Kindle还有一点点用户体验意识的话,也许大家很快就会看到,美国版的Kindle会越来越像中国版的iReader。”

Kindle的强大无可厚非,背靠亚马逊这颗苍天大树,Kindle不仅在内容上相比市场早前的参与者拥有巨大的优势,同时在销售渠道上亚马逊也是近水楼台。但其并非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糟糕的用户体验以及网络小说内容的缺乏,都给这款产品蒙上了阴影。

而iReader能够狙击Kindle的两大法宝,一个是中文书籍,一个是阅读体验。掌阅有42万册精品图书,其中绝大多数是中文书籍,而相对应kindle只有23万册。而在阅读体验上,Kindle也给了掌阅相当的机会。

与Kindle相比,掌阅电纸书花了更多的精力在水墨屏幕的显示上,iReader针对电子墨水屏进行了专门优化,减少闪屏,并具有更大的屏幕。对Kindle来说,掌阅的入场确实一定程度上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看似强大的阅文

早前掌阅曾计划将在三年时间投入10亿元采购版权,并在2015年成立了掌阅文学,专注精品原创作品的培养,这一定程度上让掌阅在精品内容布局方面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电子书阅读求量的时代已经过去,正如掌阅后来抛出的观点,“以后不会是渠道为王,也不会是内容为王,而是精品为王。”

放眼移动阅读市场,如果说谁是掌阅最大竞争对手,阅文集团肯定算是其中之一。在哄抢IP的时代,阅文集团无疑算是异军突起,今年腾讯文学收购盛大文学的成立的“阅文集团”,统一管理和运营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QQ阅读等文学品牌,已然拿下网络文学市场绝大多数份额,掌握了IP市场的话语权。

确实如果从网络文学角度,现在的阅文集团看上去已经足够强大,但我们细细观察之下,其实所谓的阅文集团其实就是盛大文学+腾讯渠道的结合,以目前的市场来看,这家新成立的集团还没有爆发出足够的能量出来。

但电子书市场并非只有网络文学。不同于阅文集团在网络文学深耕,掌阅的目标则是做全品类的手机阅读,阅文集团的内容版权上的布局不容忽视,但在渠道和流量方面相比掌阅可能还有一定的劣势。事实上,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掌阅iReader以26.4%居于首位,QQ阅读则以17.9%屈居第二。

而此次借助iReader电纸书阅读器的推出,掌阅无疑将增加移动阅读领域更为上层的用户,并为用户提供一个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阅读需要一个纯粹和安静的场景,不是光有入口和流量就可以,图书的质量和体验往往则显得更为重要,掌阅的入局无疑将会把阅文集团造成一定的困扰。

3)最后的半个对手多看阅读

自多看阅读被小米收购后,这家公司就每况越下。先是最重要的亚马逊应用商店拒绝多看阅读的入驻申请,在之后又经历了一轮内部整合。小米曾对多看相当的看重,并把多看当成是小米内容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但在小米总部收购多看后,却对多看的业务发展并不满意。

小米将包括小米电视、小米盒子在内的硬件业务整合进了多看 旗下,让多看科技这家从一个阅读起家的科技公司,逐渐转变为一家软硬件并举的企业,对这家曾经的轻公司来说承载在其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多看阅读也曾在市场拥有不错的地位,曾几何时买Kindle然后刷多看系统是中国用户解决Kindle阅读体验不友善的一条曲折之路,多看阅读也在这种借壳生蛋中不断成长。不过掌阅的入场,却是从改善用户体验的根本出发,这无疑给多看阅读的未来蒙山了一层阴影。

虽然借助kindle打压掌阅iReader貌似比较巧妙,但海量读者最终还是要被两大因素,内容和体验所决定的,曾经不适应中国用户需求的软件硬件其实也不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Kindle和iReader之争,最终裁定的还是用户,不断为用户的需求改变,才是最关键的。

作者:俊世太保   微信:lijunhust   个人微信公众账号:【太保乱谈】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本篇文章来源于 "xpaper报刊网|蛙盟云平台" :http://www.womtech.net/html/hssy1/index.shtml

更多技术资讯,请访问公司官网http://www.jinostart.com

xpaper数字报刊系统介绍,请访问http://www.jinostart.com/html/comp1/content/newsmedia/2016-07-22/1-40-1.shtml

Xpaper数字报报刊云&蛙盟云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xpaper&蛙盟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xpaper软件版权归金启程科技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启程科技&蛙盟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xpaper&蛙盟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xpaper数字报报刊云&蛙盟云运营中心 Email:jinostart@126.com

下载womtech蛙盟云app客户端 关注蛙盟云微信公众号
下载womtech蛙盟云app客户端 关注蛙盟云微信公众号
©2015北京金启程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249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