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笔者的Facebook主页被好友的孩子刷屏了,他们在网上晒娃,但这次不同的是,每个孩子脸上都带着“谷歌纸盒”。好吧,我应该说,谷歌Cardboard虚拟现实盒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所有《纽约时报》周日印刷纸版的订阅用户都收到了一个谷歌Cardboard虚拟现实头盔,这个头盔被放在了蓝色标准塑料报纸袋里面,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纽约时报要为用户推出他们专属的虚拟现实内容。
Cardboard看上去似乎并不怎么样,的确,这款纸盒子的外观有些褶皱,一些尼龙搭扣可以让你折叠套在智能手机上面,以外两边还有瓣块限制住用户的余光。而内部,才是Cardboard最重要的组件,它配置一对廉价的塑料镜头,可以把平面图像投射到手机屏幕上,并且让你体验到身临其境的3D沉浸环境之中。
虽然谷歌Cardboard看上去比较粗糙,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亮点。因为它便宜到足够能够免费赠送;我们有一部分智能手机用户还是比较在乎价格的。或许正是因为成本不高,才让《纽约时报》和谷歌愿意为130万周末版订阅用户免费提供这款虚拟现实头盔。或许那些拿到这款设备的130万用户会自言自语说,“等下,你的意思是说此时此刻我拿到的是个虚拟现实设备?”
不过,笔者觉得《纽约时报》那130万订阅用户中肯定有懂技术的人,他们说不定也已经尝试过虚拟现实设备了,说不定有些人对虚拟现实研究颇深。不过,虚拟现实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品牌眼盲症”,比如三星公司一直在推动他们自己的Gear虚拟现实设备,而且他们并不打算把自己的设备应用到苹果的iOS系统用户上。事实上,当笔者询问三星公司Gear开发团队是否能在iPhone上观看虚拟现实时,他们回答说,“基本上,在iPhone上它就是个真正的纸盒(cardboard)。”
不管笔者是不是一个比较短视的人,但当我体验了谷歌Cardboard之后便产生了兴趣,几天之后,我开始在电商网站上搜索Cardboard虚拟现实盒子。我猜,其他130万人里面肯定也有一些对Cardboard产生了兴趣。不仅如此,现在当我拿到这款Cardboard虚拟现实设备之后,第一件事儿肯定是让我的孩子们带上体验一下,因为我相信,虚拟现实将会对下一代人产生巨大影响。
所有当前的新技术,都会逐渐变成常态
如果你到了笔者现在这个年纪(已经成家立业),当你听说虚拟现实出现的时候,肯定会想,“等下,难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没有人尝试搞过这玩意儿吗?”而且,你会非常“震惊”的觉得,过去那些在网吧里体验的所谓“虚拟网络”其实渣透了,现在的虚拟现实才是真的带感!
另一方面,如果你现在是个孩子,那么无疑身处在这个被便携式移动屏幕充斥的时代,而且你的很大一部分人类知识,娱乐,还有通讯交流都是通过智能手机来完成的。是的,你会觉得老爸手上的iPhone很酷。当你带上谷歌Cardboard,看到一辆逼真的火车迎面向你冲过来,或是猛然冲上天空扎进一个巨婴的怀里,你可能没有老爸那么震惊,而是会说,“好吧,现在我们聊聊,这就是虚拟现实。
我不知道确切的一个时间点,但是我相信,由于年龄阶段的不同,任何一个孩子们所见到的科技最后都会变得“普通”。而对笔者而言,如果周围世界没有彩电和个人电脑,可能会显得非常抽象;而对于那些拿到谷歌Cardboard的孩子们来说,未来世界没有虚拟现实才是不现实的。
这可能就是谷歌要分发Cardboard虚拟现实头盔的原因,或许和报纸一起发送只是一种噱头(可能也略显过时),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一次大手笔。当然,我们现在谈论是孩子这么一个小群体,但是别忘了,他们会告诉自己的好朋友。他们的父母也会告诉自己的朋友。一种过去让人们感到遥不可及的技术,忽然一下子变得唾手可得了。
就虚拟现实这个特殊的技术而言,只要能够让大家触及到,那么立刻就能转化成为切身体验。第一次体验虚拟现实可能不会觉得炫酷,而是会觉得“哇,这是一种颠覆的、启示的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人想要让孩子们去感受的原因,我想,在iPhone手机出现之前,绝大多数父母并不会特别给孩子录制视频,但是当一个iPhone出现之后,人们这种行为就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我相信,大家其实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的孩子正在体验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新技术,而且不仅仅是单纯地试一下这种技术,而且用一种全新的方法与虚拟现实技术亲密接触。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媒体也都在大肆报道虚拟现实技术,认为这种技术可以扮演一种强大得“神入”引擎,可以一种独特且直接的方式,让我们进入到别人的世界里。对于那些已经被触摸屏包围,并产生了逃避现实感觉的下一代孩子而言,虚拟现实可能会把他们带入到另一个级别。我知道,一些比较认真严肃的父母真的希望虚拟现实能对自己的孩子有所帮助。但是无论好坏,谷歌Cardboard就在这个时间点(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八岁左右)到来了,对于如何与计算机交互,体验过虚拟现实的孩子肯定会有一种全新的期待,想象一下,当这些孩子长到18岁,他们又会有哪些期待呢?
(编辑: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