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盟云按:智慧全媒体技术提供商-关注产品信息和企业信息透明化的平台,北京金启程科技的产品线:数字报、数字报软件、电子报软件、移动数字报APP、全媒体集群门户、portal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CMS系统、政府门户、教育门户等。
xpaper数字报云:注册会员即可获得1000元代金券。我现在就要注册数字报云平台,【点击注册】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 +”,移动互联网发展又一次被推向风口。这个2017年将达到6000亿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成为各路英豪争相角逐的战场,互联网三巨大BAT更是积极谋篇布局,一副继续吞噬移动互联网的架势,为争夺入口从全面防御转向全面进攻,发展自身新业务的同时,通过合并收购基本完成移动互联网布局,那千百万的新人是否还有出头之日?
BAT触角无处不在
互联网时代,经过多轮竞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分别在搜索、电商、 构成三足鼎立之势。近年BAT继续在移动互联网划地称王,借势各自在PC时代的强势地位,希望从PC过度到移动互联,实现“大一统”。自去年阿里收购UC,BAT在移动互联布局基本定型,这番排兵布阵后,BAT触角几乎无处不在。
腾讯围绕微信,借势社交霸主地位布局移动端生态,试图继续以社交和通讯为支点,撬动人、设备、服务等一揽子,实现全部连接。为实现这一布局,先是通过资本运作卸掉包袱,把搜素打包给搜狗,把电 等都放在这一篮子里,风险更大;二是腾讯其他业务如应用宝、腾讯云、腾讯视频等,起势较晚,对手强劲,胜算不大。
百度也延续PC端的搜索优势,搭建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试图实现生态闭环。因此不断构建移动搜索、视频、LBS、分发四大业务和服务的产品矩阵,用平台完成入口卡位。比如百度轻应用借力搜索流量入口优势,既完成了“应用商店 搜索引擎”双平台搭建;又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开发者生态。另外百度在移动端的整合也算干净利索,对91、糯米、去哪儿等公司的收购,更加丰富了自身移动业务布局。百度采取全资收购方式,大刀阔斧为其在细分市场独占鳌头立功不少。而百度钱包的诞生,也让百度完整的O2O生态闭环有了新希望,因为一旦百度钱包与 百度和百度地图等充分融合,百度多个生态闭环将更加完善顺畅,这样百度APP矩阵就被打通,百度布局的移动应用场景将发挥威力,移动互联网格局就可能改变。
而阿里在移动端的布局则是采用“内部生长 外部并购”的双线模式,先是将阿里现有业务线,如天猫淘宝平台平移至移动端,接着通过收购UC高德优酷、入股美团快的陌陌完成布局。一方面阿里发挥PC端电商王者的积累,发展移动电商,另一方面利用收购,弥补了阿里在移动浏览器、 、搜索上的短板,也盘活淘宝浏览器、一搜等资源,实现占位。尽管方式粗暴手段单一,但也算占得先机。不过因收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阿里未来在移动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总之,三巨头在移动终端的圈地,仍然是依靠原有优势布局延伸,百度扎根搜索动手快起步早、腾讯深耕社交坐拥微信王牌、阿里吃着老本钟情电商,面对虎视眈眈的移动互联网新军,BAT同时都疯狂砸钱收购兼并。如此这般, BAT看似进攻,实则防守,世上本无常胜将军,唯有改变调整。
谁的基业能够长青?
为什么BAT会如此心惊胆战,防患于未然呢?Facebook的成长之路或许能给我们答案。不久前facebook公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末,Facebook用户数已突破14亿,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网络国家”。 Facebook第一季度总营收为3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5.0亿美元增长42%; 但facebook并非高枕无忧,移动时代,Facebook也是“枕戈待旦”。早在2012年,Facebook掷10亿巨资收购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而后又豪掷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就是为补其移动短板。而如今facebook在移动端发展仍不明朗,在夹缝和摸索中求生存。原因之一是主要竞争者如Twitter和搅局的新公司如Snapchat在移动端势如破竹,稍有不慎,Facebook便可能阴沟里翻船,二是自身业务商业化道路坎坷,Facebook三款核心的移动应用Instagram,WhatsApp, Facebook Messenger尽管月活跃用户数大幅增长,但商业化都未成规模,甚至举步维艰。而facebook传统媒体广告的商业模式也备受诟病,一味照搬互联网打法,借互联网时代余力玩移动互联网显然不合时宜,facebook的命运刚好给BAT提个醒。
巨头难以基业长青的原因除了内部自身产品不能保证永葆生机外,更多是来自外部的技术变革,新的革命性技术的产生或将引起下一个浪尖,诞生新的巨头。比如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可再生能源、物联网、先进材料或新能源开发,大数据、云计算、高级机器人、智能汽车、下一代基因、自动化处理、高级石油天气热勘探和穿戴式计算等等都有可能出现新的BAT,《连线》主编凯文凯利(KK)曾分享了技术发展的六个未来趋势:屏幕化的世界、分享的大潮、进一步的自然人机交互、大数据流、访问权而不是拥有权和价值转移。 作为新形态生命,将更加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改变现有商业格局和巨头座次。
下一个巨头将在哪些领域
既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人类生产方式,也就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商业形态。那未来在哪些领域可能出现下一个巨头呢?
1.技术层:物联网
有一天,你可以抛弃家里的各类遥控器和电灯开关,只需通过智能家居平台,就可以通过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控制家里所有联网的设备,不管是空调、电灯还是电视、洗衣机,甚至还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比如,当你准备出门时,只需对你的智能手机道一声“出门”,电视机就会关闭,电灯关闭,门反锁。这就是智能生活构建的生活场景之一。智能生活包括智能移动、智能社交、智能家居、智能穿戴 、智能购物、智能办公等。而智能家居中的智能 者新的市场机会。
而以打车、专车、拼车/顺风车、租车以及代驾等多样化的城市用车方式又在用车领域萌生新巨头的可能,短短几年整个用车市场可谓风起云涌、花样翻新。还未上市的Uber最新一轮估值已达400亿美金,2014年至今,国内风险 在用车O2O领域的投入累计近18亿美金,其中滴滴、快的融资额就占83%,公开披露融资消息的用车O2O创业公司已超过20家。如今打车市场格局已定,滴滴、快的合并完成大一统,补贴大战基本结束,摇摇、百米等被人遗忘成为历史。日前专车终于摆脱法律灰色地带,国家开始规划,易到用车、滴滴专车、Uber 神州专车、一号专车、AA租车等也已准备就绪各显神通,其他进入者仍有机会。拼车/顺风车也迎来政策红利 ,51用车、天天用车、微微拼车、嘀嗒拼车带来新鲜的社交体验让出行更添想象空间。租车市场移动共享成为主流,一嗨租车、神州租车、PP租车代驾都后劲有力,表现可圈可点。一场物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或将产生更多新面孔。
2.垂直领域:生活化
如今,我国经济转型和增长已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互联网作为载体,信息经济成为主流,O2O模式成为主体已成为传统行业拥抱移动互联网的经济“新常态”,经过几年的野蛮生长,O2O已从左右手互搏到左右逢源,并开始大浪淘沙,几乎覆盖包括房产、汽车、医疗、教育、母婴、旅游、会务、票务、家政、婚假、殡葬、家政、美业、社区、餐饮、用车等等在内各个行业。未来O2O将继续颠覆非标准化的服务形态,提升线下商户与消费者沟通效率,优化产业渠道。并且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全面渗透;而传统企业会是O2O的主角并走向舞台中央。传统企业借助O2O打个翻身仗也是极有可能。
另外金融支付也将是下一个爆发口,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整体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其中支付市场规模占了九成多。用户方面,预计2015年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用户将达到4.89亿人,渗透率达71.91%。”在“互联网 ”的金融大环境下,“支付 金融”新形态显现, 备受追捧,尽管BAT在支付、钱包、理财、小贷、众筹、证券,以及征信、银行等领域完成了初步布局,但并不等于没有其他机会,未来,在网上理财、保险、小贷等领域都有大量可能,谁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体验的不确定性,谁就可能成为主宰,京东金融、陆金所的雄起就是例证。当然未来“互联网 移动支付”仍然将以方便人们生活为核心。
3.X:全新的颠覆模式
讨论至此,新的疑问又出来了,新的领域BAT巨头仍能砸钱收购合并实现KO秒杀,如今的美团、京东、uber不就是“榜样”吗?新兵小将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其实不然,移动世界大势未定,各种可能皆有。首先移动端商业模式,尤其是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各家都在谨慎探索,谁都没不能保证稳操胜券。其次新的生产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移动势能,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将继续重构,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变量将给未来到来新的商业机会。最后,颠覆不再局限由内而外或是由外而内,就如颠覆微信的不一定是下一个微信,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但全新的颠覆模式必定产生,而你是否已准备就绪?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本篇文章来源于 "xpaper报刊网|蛙盟云平台" :http://www.womtech.net/html/hssy1/index.shtml
更多技术资讯,请访问公司官网http://www.jinostart.com
xpaper数字报刊系统介绍,请访问http://www.jinostart.com/html/comp1/content/newsmedia/2016-07-22/1-40-1.shtml
Xpaper数字报报刊云&蛙盟云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xpaper&蛙盟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xpaper软件版权归金启程科技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启程科技&蛙盟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xpaper&蛙盟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xpaper数字报报刊云&蛙盟云运营中心 Email:jinostart@126.com
关注度
关注度
关注度
关注度
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