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盟云按:智慧全媒体技术提供商-关注产品信息和企业信息透明化的平台,北京金启程科技的产品线:数字报、数字报软件、电子报软件、移动数字报APP、全媒体集群门户、portal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CMS系统、政府门户、教育门户等。
xpaper数字报云:注册会员即可获得1000元代金券。我现在就要注册数字报云平台,【点击注册】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孙永杰
日前,针对苹果iPhone看似增长放缓的现象,有业内人士撰文称,苹果iPhone已然失去创新,甚至称创新也拯救不了iPhone。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此我们不妨看看业内认为创新也拯救不了iPhone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即iPhone与Android手机间的差距(主要指硬件)缩小。例如其引用了2014年9月国外知名相机评测机构DxOMark对于主流智能手机拍照功能的评测排名中iPhone被Android手机超越来说明iPhone缺乏创新。
不过我们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参考DxOMark的评测结果时有两个因素需要考量:首先DxOMark评测的所谓成像质量最好十大智能手机之间的差距很小。例如,排在第三位的Nexus 6P得分为84分,仅比iPhone 6S高出了2分,我们想说的是,大多数用户能区分DxOMark分数为84和82的相机之间的差别吗?也许能,但这一差距相当小。其次,DxOMark确实比较权威,但必须指出的是,其测试是面向的是纯粹用户,它关注的是相机在科学环境下的最大潜力,忽视了智能手机拍摄的一个关键特性:作为普通用户如何发挥其更好的性能和体验。
提及面向广大用户和更接近于实际应用的体验,国外著名图片分享网站 Flickr公布的2015 年用户们最喜欢使用的拍照设备和品牌应该更具说服力和贴近实际。该统计显示,苹果的 iPhone 系列继续位列前茅,其中iPhone6成为Flickr上最受欢迎的拍照设备,一举占据所有分享照片总量中的 5%,连Galaxy S5都被iPhone4s和iPhone 4这类老机型碾压,甚至2015 年以前各种型号的iPhone 也占据了前几名的位置,而根据最后统计结果, Flickr上18.52% 的照片都是由苹果旗下品牌设备拍摄上传的。相比之下,Android 阵营方面只有苹果的老对手三星登上了前 20 榜单。而这一切均来自于创新及创新的积淀。
业内知道,1994 年苹果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家用数码相机 Apple QuickTake,由苹果设计,柯达代工。Apple QuickTake 100 当时售价为749美元,只有30 万像素(分辨率640x480),内存 1MB,只能存储8张 640×480 像素的照片,支持JPEG、TIFF、BMP 图片格式,没有LCD 屏幕和变焦功能。不过该系列在乔布斯还没有回到苹果时就在1997 年因经费缩减而停产,但苹果却由此积累了很多图形影像技术,在白平衡,锐度,噪点等与用户拍照体验息息相关的要素上控制得非常到位,更为关键的是,由于iOS 是苹果自己研发的一套系统,自己掌控的系统也让其更容易优化相机的各种功能,在快门延迟,对焦速度都把对手甩在身后。
除自身创新的积淀外,苹果也时常借助外力来加强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苹果 2008 年对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进行了投资,为iPhone 构建 PowerVR 图形芯片,之后雇佣AMD 公司 ATI 图形产品前首席技术官Bob Drebin,然后又把 AMD 的首席技术人员 Raja Koduri招募;2010年Imagination 公司收购了Caustic 图形显示公司,Caustic自称拥有更强大的3D 显示技术,而此次收购成功,通过整合 PowerVR,让iPhone 即时显示程序(主要是相关软件)提高到一个新高度,2010 年苹果收购了Immense,解决了原来拍照曝光不足和过曝的问题。
反观 Android 手机厂商一般都是购买第三方的软件算法和功能自己集成,不免会造成冲突。另外手机摄像头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全掌握,更不用说吃透,需要相当的时间磨合优化,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去年年底接受《60分》节目采访时透露,专门为iPhone开发摄像头的团队目前有800名员工。该团队主要由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组成,恐怕任何手机厂商没有像苹果这样仅在摄像头的创新上就投入如此多的人力。
正是这种创新,iPhone 的摄像头一直向质量和性能升级的方向走,把硬件和软件的优势都发挥出最高水平,也是为何iPhone 在不追求像素或者像素硬指标不占优的情况下依旧在实际使用中拥有挑战所谓Android拍照机皇的竞争实力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的就是被业内认为iPhone创新落后于或者说差距无异的iPhone 6S上采用3D Touch(所谓压感屏),其理由是Android阵营的厂商先于iPhone采用了压感屏技术。但事实远非表面看起来这般简单。
据悉苹果在该技术上的研发时间长达5年,研发团队在制造成本和投资方面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场差不多从iPhone 4时期就开始酝酿的触控技术变革直至去年才得以面世。需要说明的是,与其他公司设计师提出设计内容,再由工程师们进行尽可能简单地开发完全不同,苹果认为这样会导致“每一个功能最后都变成了不合理的妥协”,也正由于苹果这种设计主导的思想,使得苹果高管也曾自嘲称:设计师和非设计执行官之间的关系就像法老和他们教练之间的关系一样。虽然名义上一方掌控着一切,但实际上是在为另一方服务。也正是因为这样,苹果的创新,尤其是创新理念独树一帜。
具体到压感屏,据业内相关分析,尽管Android厂商占得所谓先机,也适配了某些第三方应用。然而这些适配大多比较流于形式,同iPhone在整个系统层级对压感屏的适配有着天壤之别。即iPhone上的3D Touch,无论是图标的快捷操作还是轻压预览等功能,完成度均较高,同时借助于App Store的优势,第三方软件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对3D Touch的适配都远高于Android平台,而这是Android无法追赶的。
同样,苹果之前推出的iPhone 5s 上采用的Touch ID 指纹识别(后被诸多Android手机效仿和采用),尽管硬件上看似与Android相同,但AuthenTec不到8毫米的指纹传感器才是Touch ID 的灵魂,即AuthenTec 的指纹传感器才是iPhone Touch ID技术的核心来源,而众多周知的事实是,早在2012年苹果就以 3.56亿美元收购了AuthenTec,后者积累多年的指纹识别技术在一年后被苹果整合到 iPhone中。这也是为何表面上看,iPhone的指纹识别与对手无异,但体验却大相径庭。实际上,iPhone做出指纹识别近一年后,按压式指纹才开始大面积出现在Android手机中,且直到新近的Android 6.0,谷歌官方才在系统层级增加了指纹识别接口,其中造成的体验差可见一斑。这自然又引出了iPhone的核心价值除了硬件创新外,其系统以及相关软件服务的创新,确切地说是软硬结合的创新更是Android厂商无法比拟或者不具备的。
说到软硬结合创新的重要性,近期苹果与美国FBI就手机信息安全打得不可开交,借此我们了解到了iPhone的高度安全性。据专家预计, 95%的苹果iPhone手机均采用了数据加密技术,与之相比,目前全球14亿部Android手机当中,仅有不到10%采用了数据加密技术。而导致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加密技术会让Android智能手机的运行速度变慢,进而从一个侧面再次彰显出系统、软件与硬件的协同创新的意义。此外,作为Android创新代表的三星新近发布的GalaxyS7/S7 Edge尽管在硬件上颇受好评,甚至超越了iPhone,但从外媒的“惟一缺点是运行Android”这一言简意赅的评论再次佐证了作为智能手机,系统和软件创新的重要性,确切地说是软硬结合的创新才是完整的创新,显然Android阵营并不具备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苹果之所以走到今天,恰恰是创新所致,所谓创新拯救不了iPhone只是业内人并未理解何谓iPhone的创新,它是一种积淀、一种整合、一种软硬结合,相比之下,Android手机所谓与iPhone差距的缩小只是硬件表面看上去创新的“形似”,从“神似”的角度依然差距明显,而苹果在未来依然会借此在营收和利润上大幅领先Android厂商。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本篇文章来源于 "xpaper报刊网|蛙盟云平台" :http://www.womtech.net/html/hssy1/index.shtml
更多技术资讯,请访问公司官网http://www.jinostart.com
xpaper数字报刊系统介绍,请访问http://www.jinostart.com/html/comp1/content/newsmedia/2016-07-22/1-40-1.shtml
Xpaper数字报报刊云&蛙盟云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xpaper&蛙盟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xpaper软件版权归金启程科技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金启程科技&蛙盟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xpaper&蛙盟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xpaper数字报报刊云&蛙盟云运营中心 Email:jinostart@126.com
关注度
关注度
关注度
关注度
关注度